首页 > 聚焦 > 正文

7月11日入伏,一大波高温正排队进场!北京中暑身亡导游当天工作情况披露→

2023-07-09 22:32:49   来源:新民晚报  

上海今天处在梅雨带附近,

受其影响,


(相关资料图)

天空比较阴沉,

上午一条狭长的雨带

陆续给全市大部带来降水。

虽然今天气温不算太高,

徐家汇站最高止步32.2℃,

但配合着超高的湿度,

体感很不舒适,

犹如身处蒸笼。

下午上海处在降水间歇期,

但西面还是有降水回波在靠近,

今天下半夜转阴有阵雨或雷雨。

明日天气

明天中午以前延续阴有阵雨或雷雨,

局部可达大雨程度。

随着主雨带北抬至江苏安徽,

明天下午雨水变得零散,

天空状况逐渐好转。

明日最低气温28℃,

最高气温可达34℃,

南到东南风3-4级,

相对湿度在95%-65%,

气温高湿度大,

体感十分闷热,

防暑降温不能松懈。

下周高温“连连看”

以热字为招牌的“三伏天”即将开启,今年是7月11日入伏,而且又是超长待机的40天。历史观测数据显示江淮江南常年在这个时段高温占比确实最高,名副其实的热在“三伏”。

接下来上海的气温也是相当“应景”了。随着雨带北抬,下周上海晴热唱主角,周二起几乎每天都在冲刺高温,火辣辣的热即将上线,防暑措施还需升级,你准备好了吗?

上海中心气象台16时发布

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,

去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,

而再早一点的年份还有7月13日、

7月17日入伏的。

哪天入伏,

是咋定的?

中国天文学会会员、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,伏天不仅天数不确定,可能是30天,也可能是40天,就连入伏开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。

实际上,入伏开始的日期并不以公历或者农历的某个固定日期作为起始,而是通过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。但要准确数出伏天,还需要了解农历的夏至日,以及干支纪日法的顺序。

我们知道,农历是一种“阴阳合历”,而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“阳历”的部分——它是把太阳运行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24份来确定的,所以节气的时间点在阳历上反而比较固定。比如夏至,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,在阳历中的日期只会在6月20日、6月21日和6月22日这三天变动,绝大多数年份为6月21日。

夏至后不久,便是伏天。俗语说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。”其中的“庚”,指的就是天干中排第七的那个字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。而这一天何时到来,就没有什么规律了,只能去查黄历上的干支日期。不过现在比较方便的是,网络上能很容易地查到日期的干支顺序。

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,从夏至日算起,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,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,所以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开始的日期。

修立鹏表示,每年入伏的开始日期虽然都不一样,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。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,为7月11日至20日。“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。”

三伏又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从时间上来讲,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,正好处在小暑和立秋之间,天气既潮湿又闷热。我国古人在诗句中就描绘了三伏的各种炎热,如“平生三伏时,道路无行车”“赤日满天地,火云成山岳”“万瓦鳞鳞若火龙,日车不动汗珠融”等。

修立鹏提醒,伏天期间,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,顺利度过这段酷热难熬的时节。

北京中暑身亡导游

当天工作情况披露

7月2日,北京一名地接导游在颐和园带团游览时因中暑送医,经抢救无效而离世。这名导游姓龚,今年49岁,从事导游工作已有20多年,因为资历较老,同事和朋友们都喊他“龚哥”。

出事当天,“龚哥”所接待的研学团早上8点钟从酒店出发,去往颐和园。他选择了一条约有1.5公里的步行路线,游览时长约两个小时。结束游览后,大巴车司机发现“龚哥”状态非常不好,已经昏迷,便拨打120急救电话。经抢救无效,“龚哥”不幸去世,死亡原因为“热射病”。

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作出安全提示,游客和从业人员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,保持充足的休息和补水,备好必要的防中暑药品,导游员不带病上团,以确保自身的健康安全。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也呼吁景区尽其所能,为游客、导游、旅游大巴车司机提供防暑避晒设施,备足应急物料。

新民晚报(xmwb1929)综合上海天气发布、央视新闻、新华社

编辑:唐梦葭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www.caikuang.hnshkx.cn 版权所有
网站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8
邮箱:562 66 29@qq.com